今天是:
纳溪区工商联打造“纳货纳味” 青山养蜂酿金蜜 产业振兴绘甜图

时值盛夏,6月20日,走进泸州市纳溪区“纳商带纳货”货源供给基地——上马镇团山村翔林生态家庭农场。青山叠翠间,错落有致的蜂箱点缀其中,成群的蜜蜂如金色的精灵穿梭飞舞,“嗡嗡”的蜂鸣声与山林的风声合奏,空气中浮动着沁人心脾的蜜香。农场主人雍泽林在蜂箱之间来回穿梭,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逐一查看蜂群酿蜜情况,丰收的喜悦在眼角眉梢肆意流淌。

残躯筑梦  小蜜蜂酿出“金饭碗”

“养蜂也能增收,现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谈及自己的致富“蜜”籍,现年53岁且行动不便的雍泽林笑得合不拢嘴。这位团山村“养蜂大王”,不仅是一位农场老板,还是“万企兴万村”的践行者。他从最初仅有两桶蜂箱起步,历经岁月的沉淀,他农场的蜂群规模不断壮大,如今虽已售出部分蜂箱,但仍保留四十余箱。

“养蜂比种田划算得多!”雍泽林兴致勃勃地介绍,团山村独特的丘陵山区地貌,造就了山峦起伏、花草丰茂的生态环境,这为蜜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花粉来源。每箱可收获3至5公斤蜂蜜,系纯天然无添加的,市场售价在300元每公斤左右。“养两三箱蜂,收入相当于养一头大肥猪,而且养蜂更轻松省事,一年下来赚个六七万元不成问题。”雍泽林言语间满是自豪。

2018年,身残志坚的雍泽林在上马镇商会的牵线搭桥下,投资创建一家集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纳溪区翔林生态家庭农场。同时,他参加纳溪区工商联(商会)组织的企业培训,凭借勤学和实干精神,他从养蜂“小白”成长为当地闻名的“养蜂达人”和“新农人”;多次被上马镇表彰为“创业先锋”;2022年获纳溪区“十三五自强模范”荣誉称号;2023年,还被泸州市推荐为“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先锋”入围者。

未成功前,养蜂酿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据雍泽林回忆,初涉养蜂时,遭遇过蜂群逃散、病虫害侵袭等难题。但他没有气馁,通过外出学习和反复摸索,逐渐积累起丰富经验。学有所成后,他不忘乡邻,主动担任团山村技术指导员,为村民提供蜂种,手把手传授种养殖技术,并成功带动20余户村民加入养蜂行业。如今,团山村及周边蜂箱总数有200余箱,蜂蜜年产量约500公斤,年产值约10余万元,小小蜜蜂成了村民增收的“金饭碗”。

多方赋能 小产业撬动“大振兴”

产业兴,则乡村兴。

“‘小产业’能撬动“大振兴”哟!翔林生态家庭农场除发展水稻、玉米、油菜和柚子等,还养殖鱼虾。今年,这个家庭农场产值估计可达100余万元,能带动周边60多户100多人增收致富。”电话采访中,团山村党支部书记刘进强不无感慨说。

近年来,上马镇团山村立足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坚持党建引领和发挥能人效应,将生态蜂蜜、稻田鸭等小产业作为“短平快”特色产业重点培育。镇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定期组织种养植技术交流培训,培育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创新采取“家庭农场+合作社+村民”的发展模式,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同时,纳溪区工商联(商会)也主动作为,多方赋能,积极引导一批新型农场主参与“纳商带纳货”活动。据纳溪区工商联(商会)负责人介绍,在纳溪区,像翔林生态家庭农场这样的全区有40余个家庭农场被列入产品推荐名录,像蜂蜜、茶叶等30余类“纳溪造”名优农特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与推介,拓宽了销售渠道。

聊起增产增收有何秘密?

雍泽林深有感触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我们养蜂人的“靠山’,其次,秉持诚信经营理念。”如今,他的生态蜂蜜凭借过硬品质收获众多回头客。“只要买过我家庭农场产品的顾客,大多都成了我的回头客。”雍泽林说。  

展望未来,雍泽林满怀憧憬:“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借助“万企兴万村”和“纳商带纳货”的产销对接平台,让更多“纳货纳味”走出大山,飞向全国,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在“万企兴万村”和“纳商带纳货”路上,上马镇团山村正以蜂为笔、以蜜为墨,在青山绿水间描绘着产业兴旺、生活甜美的壮美画卷,让养蜂等产业成为带动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版权所有:泸州市政协委员会 蜀ICP备17002731号-1
泸州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信访举报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南光路225号(泸州市政协)
联系电话(举报电话):0830-2584438    举报邮箱: 565357031@qq.com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