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交提案471件,经审查立案350件,现已交付有关单位和部门办理。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更好凝聚人心和共识、汇聚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提案质量,展现委员履职风采,现将提案者持续关注或集中聚焦的提案建议陆续摘要刊登,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本期刊发第六期 关键词:低空经济
市政协委员胡幼频
《关于推动泸州低空积极发展的建议》
低空经济已成为当下全球最热的产业赛道,2024年初,国务院明确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新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今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了培育壮大低空飞行应用市场、提升低空空域使用效率、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通航制造业发展等4方面共12项重点任务。
建议:一是制定低空经济政策,构建全域多维度保障体系。制定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目录和扶持政策,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成立泸州低空经济专班,形成系统性调度和多部门协同,推进项目执行落地。规范低空飞行器的注册、备案、批复和航线申请等流程和内容,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5G-A通感一体等新技术手段,建设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全行业共享的低空空域监管平台及低空飞行管理平台,对低空飞行进行可视化、智能化监管。构建全域多维低空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发挥低空经济红利,推动产业链布局和发展。建设低空基础设施类产业链,推进无人机停机坪、无人机智能机库、低空航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低空制造产业类产业链,立足泸州航发集团和航空航天产业园区等优势平台和园区,培育链主企业,引入低空经济相关的三电系统、电池等低空制造企业,强化本地低空制造产业链,助力低空经济布局和发展。三是打造特色应用场景,助力泸州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打造通航运输和低空文旅融合的本地特色服务,利用泸州港、泸州机场等基础设施,为本地特色文旅资源提供通航运输和低空文旅结合的特色观光服务,同步发展商务出行、空中摆渡、私人包机等新业态,辐射周边地市。提供覆盖产业和消费的物流配送服务,构建航空物流网络,将低空物流配送与本地白酒、交通、医疗等行业相结合,构建航空物流“干—支—末”网络,推动无人机深度融入末端物流。借助低空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充分调用无人机、各类专业挂载和AI平台等能力,提升污染源溯源、突发事故响应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打造标杆样板场景并快速复制。聚焦低空物流配送,在快递物流、医疗物资配送等场景打造本地样板;聚焦低风险的无人机载荷应用在巡查、森林防火等场景打造本地标杆。四是联动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带动低空经济区域化协同共赢。联合发布的产业配套合作供需清单,依托高端装备赋能“航空器”生产制造,整体提升区域性低空经济产业链。发挥泸州川滇黔渝核心地带区域优势,建设低空经济服务网。
市政协委员舒健等
《关于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基础,助力现代化新泸州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低空经济正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面对此蓬勃态势,我市应紧抓机遇,依托现有优势,从人才培养、装备制造、基础配套、应用场景等多维度出发,全面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基础,为现代化新泸州建设注入新动能。
建议:一是以“装备制造”为核心,构建低空经济产业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与成果转化,依托本市现有基础,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合作,提升我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打造产业链条和集群发展,推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及其零部件、机载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进出口业务,鼓励企业推动产品创新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加大产业链上下游招引力度,通过搭建川东南低空产业联盟等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协同创新。二是以“基础配套”为支撑,完善低空经济服务体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利用蓝田机场等闲置场地,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空管设施建设,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加强与其他地区空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低空飞行协调机制。构建低空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利用北斗短报文、5G+通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建设eVTOL起降综合服务基站等设施,形成覆盖广泛的飞行起降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低空经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交通枢纽优势,打造高效便捷的低空经济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低空经济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三是以“人才强基”为引擎,打造低空经济人才高地。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本地高校资源,与国内顶尖飞行教育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低空产业人才。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结合无人机飞行训练场地等设施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施低空人才引进计划,加大对低空经济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四是以“应用场景”为拓展,激发低空经济市场活力。打造货物低空物流快速集散新模式,依托泸州市“港铁公”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建设大件货物港口集散点等设施,形成覆盖全市的货物低空物流网络;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推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打造低空文旅+医疗+服务新业态。聚焦风景旅游区以及康养地、医疗机构,建设旅游康养医疗城市空中运输网,开展空中医疗救援等服务。构建长江沿线低空消费产业生态圈,依托长江生态公园范例建设行动,构建无人机表演、私人定制飞行线路、广告投放等低空消费新场景;举办低空经济主题展会、论坛等活动,宣传推广泸州长江沿线“低空消费”经济带;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推动低空经济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何平
《关于全方位激活泸州低空消费市场的建议》
泸州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泸州航空航天产业园区逐步发展壮大,为低空消费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基础。然而,当前泸州低空消费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有限,消费者参与热情与认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服务以及市场推广与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发展与完善空间。
建议:一是补贴奖励双擎驱动。为本地居民参与低空飞行体验提供费用补贴;针对运营低空旅游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一次性奖励。在充分保障航空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划分特定区域的低空飞行空域。二是监管协同保驾护航。由市政府主导,联合组建监管小组。交通保障机场及起降点周边交通畅达,规划线路、停车场;旅游监督产品服务,规范线路与处理投诉;民航严控飞行安全,审资质、查适航、批计划,多部门合力构建安全有序市场环境。三是机场蝶变多元中枢。依托泸州云龙机场的资源优势,在机场附近选址建设现代化的飞行培训基地。配备先进的飞行模拟训练设备、专业的飞行教员团队以及完善的教学设施与生活保障设施。制定系统、科学的飞行培训课程体系。四是起降点织密全域网络。结合旅游资源,在热门景区科学选址建起降点,同步完善周边交通,建停车场,开旅游专线并灵活调配班次,实现空地衔接 “零换乘”。五是旅游精品创意出圈。围绕酒文化,推出 “酒城空中酒韵漫享之旅”;借力生态资源,建设 “生态低空探秘行”;针对情侣、亲子等群体定制套餐。强化服务人员培训,提升服务品质。六是推广深耕,人才赋能。整合本地媒体,邀网红达人体验分享,借社交平台吸睛;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旅展航展引流;积极与同行合作,互推线路、客源互送。院校与市场对接,高校设低空相关专业,行业定期组织从业者技能培训,搭建线上学习平台,保障人才储备与素质提升。
市政协委员丁菊
《关于抓住契机 发展泸州“低空经济”新业态的建议》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建议:一是政策赋能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航空器发展,以应用场景创新和规模化示范应用为牵引,为泸州为中心的川东南地区培育低空经济新动能。二是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融合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加大低空基础设施的融资投资力度,加快规划通讯导航、充电储能等新型专用基础设施,提高空域资源供给能力,支撑具有“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特征的低空飞行活动。三是打造低空特色应用场景。规划全市低空“一张网”和基础设施,精准对接筹建“空中路网”,打造和推广应急救援、医疗物资配送、城际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等应用场景,逐步拓展低空旅游、低空物流、低空运动等业务。四是培养低空领域产业人才。拓展产教融合新模式,定向培养无人机驾驶、维修、通航产业制造与调试等人才,以创新赋能产业链再造、价值链提升。
市政协委员黄进
《关于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建议》
发展低空经济,是国家层面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向之一。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建议:一是迅速成立低空经济发展领导机构,尽快制定和推出适合泸州的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尽快做好低空经济基础性规划和建设,包括无人机站点、低空航线、信号塔站、安全设施等项目。二是借鉴国家及省内外先进区域经验,制定出台泸州低空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规范发展。三是充分利用成都航空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寻找泸州参与低空经济发展的机会。四是发挥泸州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培养低空经济行业人才。积极引导大量的公办、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加快进军无人机相关专业,以操控和维修各类型无人机为主要培训方向,提前锁定即将到来的低空经济井喷式发展所带来的数以百万计的中低端人才需求量。五是利用发展低空经济的机遇盘活泸州蓝田机场,将蓝田机场打造成为无人机驾驶人员的培训、考试,无人机性能测试、无人机技能比赛等基地;盘活航空产业园,集中承接无人机组装、维修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