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市政协地联委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夯实委员履职基础,提升委员履职实效,深入开展委员联系村(社区)、联系界别群众的“双联系”活动,泸州市政协全面启动并扎实推进界别委员工作室建设。
一是建机制,履职有章可循
坚持建章立制,依靠长效机制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激活界别工作的“一池春水”。制定出台《政协泸州市委员会界别活动实施办法(试行)》《政协泸州市委员会委员履职工作规则》《推进界别委员工作室建设的实施意见》《泸州市政协优秀政协委员评选表扬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意见、制度,对委员发挥界别群众代表作用的内容形式、保障措施和评价考核等提出具体要求,让委员开展界别活动有章可循、有序可遵、有据可依。把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情况纳入委员履职统计,并作为年度履职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激发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内生动力。
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田亚东带队到民革界别委员工作室调研
二是搭平台,工作聚集人气
突出界别优势,按照“组织实施有计划、立足委员有特色、明确功能有作用、助推发展有良策、为民服务有情怀、完善机制有保障、团结各方有影响”的工作标准,围绕“党政所想、群众所盼、协商所需、委员所能所愿”建设界别委员工作室,搭建融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常态化、制度化的履职平台,不断探索制定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人数、频次、考核等操作办法,切实发挥界别委员主体作用,推动界别委员工作室建设向基层延伸、向平台(园区)延伸、向示范试点延伸。今年已全面完成30个界别委员工作室建设,还探索建立了“泸州市产法协同示范区政协委员工作室”,385名市政协委员共联系界别群众600余名,切实把界别委员工作室打造成为学习宣传的园地、协商建言的平台、服务群众的阵地、凝聚共识的渠道。
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张立新参加中共界别委员“助力基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协商座谈会
三是沉下去,工作更接地气
按照“党委政府‘好帮手’、人民群众‘连心桥’、委员履职‘新平台’”的定位,建实管好用活界别委员工作室,引导委员履职“沉”下去、界别工作“活”起来。把界别委员工作室活动与专门委员会的协商调研等日常履职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界别召集人作用,密切与党政对口部门的联系,扩大界别委员知情明政渠道。针对界别群众反映的问题,小切口精选协商议题,开展小微协商,引导界别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扩大协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如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围绕如何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开展小微协商,共收到城市品牌建设、青年返乡创业孵化信息20余条。
九三界别委员工作室组织委员开展活动
四是强服务,代表作用更彰显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为民”,紧扣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主线,激发活力发挥委员作用,把握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重点,当好大政方针“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解难帮困“服务员”。一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把社会各界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更好助发展、惠民生、聚共识、促和谐,画好最大同心圆,凝聚最大正能量。二是提交界别提案。充分发挥各界别鲜明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结合行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性的对策建议,经界别全体委员集体讨论后,提交界别集体提案,助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各界别在今年全会上已提交提案43件。三是收集反映社情民意。设定相对固定的主席接待日接待联系委员、委员接待日接待联系界别群众。组织委员和界别群众近距离接触、“零距离”沟通,设立“委员信箱”、热线电话等形式广泛收集民意。目前,已收集社情民意1270余条,整理上报220余条。四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强化界别责任,区分不同界别的委员在联系界别群众中的侧重点,发挥委员及相关界别团体智力和资源优势,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送医疗服务、送科普教育、送慈善爱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活动,切实贴近界别群众、热情服务界别群众。今年各界别已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百余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