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案建议摘要(十二)

编者按: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贯彻落实全国政协新修订的《提案工作条例》第一年。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共提交提案483件,经审查立案362件,现已全部交付有关单位和部门办理。为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展现委员提案履职风采,彰显政协“言值”,现将提案者持续关注或集中聚焦的提案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并陆续摘要刊登,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本期刊发第十二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

民以食为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今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方案,重点聚焦水稻、玉米、大豆等6种作物,高标准建设50个粮油千亩高产片,取得了较好成效。本期“提案直通车”聚焦我市粮食生产,摘录部分相关提案观点,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民建泸州市委

《关于提升我市粮食安全生产水平的建议》

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据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有耕地41万公顷,因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地或丘陵地貌,种粮成本较高,种粮农民老龄化严重,造成一定程度耕地撂荒或单季种植。因此,进一步提高我市耕地利用率,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十分必要。

建议:(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在保有总量和科学的规划下,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引导农村土地利用向规范化发展。积极开展土地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法律意识和节约用地的自觉性。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大动态监测力度,深入推进农村违法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二)精准制定奖补政策导向。按照“谁种谁得”的原则,将粮食补贴发放给实际种田者,调动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广泛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严厉打击耕地撂荒弃荒行为。对耕地抛荒1年以上的农户,停止发放当年已抛荒耕地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不耕种土地的农户不享受国家任何种粮补贴及相关种植优惠政策。真正将国家投入到粮食生产上的各种补贴真正发放给实实在在的种植户,同时对种植户在购买农业生产和农业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三)大力推进耕地高质量发展。加大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一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的宜机化改造,创造条件把土地流转到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提高机械化耕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真正做到“建设一片、收效一片”。二是优先建设灌溉设施、小型农田水利,加快对一些水源不足的地方水库、堰塘建设,确保农田旱涝保收的目标。强化土壤污染防控,全面推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开展种植业产品及产地协同监测、生产障碍耕地治理、退化耕地治理等,有力提升地力水平。(四)有序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推进耕地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量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是加快支持土地流转。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粮食规模化发展,粮食生产“散户”向 “大户”、向种田能手集中。二是统筹抓好耕地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好保护、利用、发展的关系,坚持优先考虑农业生产用地的前提,稳定粮食安全生产,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益。调整优化土地规划指标和规划布局,减少占用耕地数量。推动土地利用空间规划调整、闲置土地处置、低效能用地再开发等工作,盘活存量土地。三是加强科技推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依托自身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市政协委员 沈宏萍

《关于提升我市主要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主要粮食生产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引导、支持下,以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及核心区为主体,辐射带动全市产粮区,逐步实现部分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使我市粮食总产量年年增加,主要粮食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市主要粮食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等水平仍然偏低,粮食产量和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建议:(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土地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建议我市有关部门利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和设计,充分发挥财政、信贷、税收的支持和调节作用,形成以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方式,将农业园区和核心区作为主体,按高标准要求整合好土地,以肥培方式整治好土壤,建设持久排灌供沟渠,建好烘干设备、工作坊等基础设施;利用好江河、溪流、库、塘等有利条件,精准划定对应保水区域,持续提供灌溉用水,从根本上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高产高效技术的要求、粮食质量安全的需求、抵御高温伏旱及洪涝灾害的需求,从而实现土地出产率高、粮食品质提升、土地可持续生产的目标。同时以园区和核心区为样板,快速辐射到龙头企业、专业户、大户,并逐步带动其他非主体区。(二)引进筛选优良品种,加强粮食关键生产技术、农机技术的培训普及。针对我市常年发生高温伏旱、洪涝风暴等灾害性气候因素,建议农业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引进具有优质、高产、耐高温、耐旱、抗倒伏、重金属低吸附、再生力强等特性的优良品种,开展高产高效优质中试与示范,优中选优,提高品种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品种生产安全、粮食健康、高产高效。针对主要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建议有关部门以龙头企业、专业户、大户为主体,分类开展各种主要粮食关键生产技术培训,如育秧技术、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病虫防治、农机技术,并以龙头企业、专业户、大户为主力军,将关键生产技术辐射带动到周边其他地区,助推我市粮食生产。

版权所有:泸州市政协委员会 蜀ICP备17002731号-1
泸州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信访举报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南光路225号(泸州市政协)
联系电话(举报电话):0830-2584438    举报邮箱: 565357031@qq.com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