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案建议摘要(七)

编者按: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贯彻落实全国政协新修订的《提案工作条例》第一年。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共提交提案483件,经审查立案362件,现已全部交付有关单位和部门办理。为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展现委员提案履职风采,彰显政协“言值”,现将提案者持续关注或集中聚焦的提案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并陆续摘要刊登,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本期刊发第七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产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综合带动作用。我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本期“提案直通车”聚焦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摘录部分相关提案观点,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市政协委员 李忠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文旅产业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文旅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望逐年提高。我市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应顺应发展趋势,抓住旅游产业发展机遇,大力提升我市旅游品质,把我市建设成为成渝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议:一是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重点景区,集中力量打造旅游龙头品牌。尽快补齐我市没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短板,集中力量打造泸州老窖景区、“泸州大河街”特色街区、方山景区等特色旅游景点,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形成旅游品牌合力。深入挖掘古蔺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叙永石厢子、朱德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对泸州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打造体验感强的泸州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三是配套产业提质发展,政府扶持打造特色。根据旅游景区布局,科学引导、支持住宿、餐饮等产业配套发展,打造特色,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建设一批文化场馆。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被称为“中华诗祖”的尹吉甫、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等,建议深度挖掘、广泛征集并加以呈现。五是优化环境,加强宣传,聚集人气。深化服务意识,不断完善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让游客感受到亲和友善和热情好客。同时,运用短视频等媒体加强宣传借助网络力量宣传泸州旅游聚集人气。


市政协委员  孙科

《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推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其内核实质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消费客流、绿色投资的高质量聚集。我市作为世界白酒文化旅游目的地、长江国家公园文化重要一环,全市各类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应被作为地方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培育。

建议: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加快打造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以推进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为契机,瞄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全国一流、酒城特色”四大目标,聚焦“五大文旅IP”(酒文化、红色文化、遗址和非遗文化、龙文化、生态文化),搭建四大平台(数字智慧文旅平台、智库平台、文旅投资平台、全域传播平台),着力打造世界白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红色旅游目的地、国内休闲度假康养胜地、长江上游文化旅游名城和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二是推进资源重组,做大做强文旅产业。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契机,对市文化旅集团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摸清国有文旅资产资源,加快板块整合,加速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康养文旅四大板块,打好泸州文旅的运营基础,实现文旅资源向文旅产业转化。三是实施“三权”分离,打造大型文旅企业。推进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对全市域重点旅游景区全部实现经营权、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实施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运营管理;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运营公司,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参与旅游业发展;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对文旅企业的行业领导和政策扶持。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文游IP热度。牢牢抓住网络和青年这两个要素,利用流量和渠道的加持,将“流量”变成“留量”,获得旅游经济效益和扩大泸州文旅IP的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熊纪林

《关于加快我市新型文旅消费业态及消费场景融合发展的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提出扩大服务消费等20条措施,指出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打造沉浸式演艺新空间等措施。泸州市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点,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贵昆经济圈叠合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旅消费市场潜力大,加快我市新型文旅消费业态及消费场景融合发展。

建议:一是统筹规划,完善基础配套。修编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作全域文旅线路图。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积极调动企业参与热情,串联各业态消费产品,完善城市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基础服务设施,实施绿化景观、亮化工程、雕塑街景、休闲设施等配套建设,形成特色景观风貌,打造特色街区和综合体整体形象。二是精心策划,拓展消费场景以“文旅+”和“+文旅”思路,引进优质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文体商旅融合的新品牌、新项目、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兴业态,打造城市网红打卡地、艺术街区等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聚集区,促进产业高度融合发展。三是深度谋划,打造区域品牌。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打好组合拳,组织实施多业态消费促进计划,利用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时令节气及大型活动契机,推出民俗消费活动、主题节庆展会活动、游娱研学活动。充分评估消费者年龄段、经济值、群体量,引导制定差异化品牌体验,精准定位消费群体,依靠特色与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版权所有:泸州市政协委员会 蜀ICP备17002731号-1
泸州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信访举报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南光路225号(泸州市政协)
联系电话(举报电话):0830-2584438    举报邮箱: 565357031@qq.com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