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案建议摘要(六)

编者按: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贯彻落实全国政协新修订的《提案工作条例》第一年。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共提交提案483件,经审查立案362件,现已全部交付有关单位和部门办理。为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展现委员提案履职风采,彰显政协“言值”,现将提案者持续关注或集中聚焦的提案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并陆续摘要刊登,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本期刊发第六期  关键词:医药健康产业

医药健康产业是省委省政府重点培育的六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泸州抢抓建设国家区域医药健康中心重大机遇,明确通过医药健康产业和医疗健康事业“双轮驱动”,到2035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营收力争突破1000亿元,奋力打造“长江上游国际康健城”。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市政协委员高度关注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积极围绕推动核医学产业高地建设、打造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等建言献策。现将部分建议摘录如下:


九三学社泸州市委               

《关于抢抓机遇做强产业支撑 加快推动世界核医学高地建设的建议》

建议:一是科学统筹规划,抢占产业高地。强化规划“总引擎”。优化顶层设计,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加强市、区联动,全面梳理建设核医药产业园(辐射中心)相关政策要求,积极推进前期工作,力争2024年挂牌,着力构建新兴产业“园”动力。准确定位“明方向”。依靠西南医科大学、重点医疗机构专业力量等资源优势,立足实际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发展路径,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找准产业“金钥匙”。整合优化科技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定向委托更多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集中资源配置在全国优势领域或局部实现新突破,重点打造Lu177、放射性核药物偶联物TBM-001等核药的产业化。二是提升招商质量,做强产业能级。制定政策招商。学习先进经验,制定出台核医药产业优惠专项政策体系,从空间布局、融资渠道、人才技术等方面精准支持,抓好项目化落实,以高新技术带动产品升值升级。围绕优势招商。充分发挥泸州核医学团队的科研、技术、诊疗一体化优势,精准选择核医药产业招商新赛道,吸引带动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装备等企业落户泸州,努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核医学品牌。紧扣链条招商。抓住关键环节,聚焦造链、补链、延链、强链,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推动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聚合发展,提升招商、落地、管理等各环节专业化水平。三是积极招贤引才,激发创新活力。坚持良性政策导向。依托四川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科创十条”、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对医药领域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酒城创新人才聚集行动”导向作用,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核医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坚持人才供需结合。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抢抓打造“西部工匠城”机遇,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搭建专业化医药人才培养平台,精准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为核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坚持合理制度激励。健全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的激励机制,推动设立核医学科研基金和人才发展基金,根据需要逐年定计划引进核医学发展所需科研、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人才。四是强化服务保障,加快研发转化。推动核医药学科建设。落实《四川省医用同位素及放射性药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要求,深化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战略合作,争创国家卫生健康委核医药转化重点实验室,设立“西南核医药转化研究院”。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中国工程院、西南医科大学等交流合作,主动对接承办核医学全国性会议、论坛,共话核医学新发展、新机遇、新技术,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核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核医学科普宣传。策划举办核医学酒城论坛、“酒城核医学指数”发布会,力争承办一批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相关学术论坛,持续提升泸州核医学在全国的知名度、显示度。大力支持并协助陈跃教授申报外籍院士和“两院院士”,持续加大对陈跃教授团队骨转移精准靶向诊疗一体化等诊疗项目的推广应用和宣传力度,营造打造核医学高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农工党泸州市委            

《关于抢抓机遇打造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的建议》 

建议:一是突出科学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找准我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制定出台发展规划。依托泸州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已形成的产业生态圈,探索分区域、分梯队发展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医用辅料包材、体外诊断、产业公共服务及关联产业。支持合江、泸县临港工业园由粗放式化工向精细化工、医药化工转变;支持合江、古蔺、叙永等地大力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支持泸州高新区医药产业园作为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二是突出招大引强,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注重引进集科研、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落地泸州,带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重视对科瑞德、绿叶宝光等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培育扶持,形成龙头带动和品牌效应,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将支持细胞和实验动物产业发展纳入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先行先试工作内容,建立细胞产业相关制剂药品的快速审批通道,实行自贸区实验动物许可“证照分离”改革,加快推进实验动物和细胞产业发展壮大。制定适合泸州种植的中药材目录、种植规范流程和质量标准等,同时招引扶持一批中药企业就地转化和消耗中药材,进一步提高中药产品的附加值。三是突出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西南医学科大学、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高新区医药产业园等已有创新平台,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助力创新平台做大做强,打造一批成果转移转化承接地,加快对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推动先进技术、科研成果、资金人才向泸州集聚。要支持酒业、农业、美容业、餐饮、智能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生物医药产品与服务的拓展延伸。


市政协委员  陈慧、金忠、黄露、吴建明、胥兴贵       

《关于加快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建议:一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探索创新中医药健康产业研发模式。打造联结中药材种植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需求的“科技创新联合体”,着力提升中药材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对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技术创新支持。强化中药材道地性研究。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普查,培优主导品种,发展区域中药材“拳头”品种。强化中药材综合经济价值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中药养生保健品、中药化妆品、中药香疗服务等相关联的中药衍生品。加快建设泸州制剂中心,打造中医药“拳头”产品。二是强化政策“整合利用”,加快中药材健康产业固链增链延链。抢抓泸州地处川渝滇黔四省结合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面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强化政策整合利用。加强对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政策支持。培育我市主要中药材品种产业链主体。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有效集聚行业带动效应。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优先开展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建设和川产道地药材申报,构建单品种“种、产、研、贸”的道地药材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区域中药材集散市场,增强泸药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中药材物流体系建设,拓展中药材国际贸易渠道,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逐步打造高效、透明的中药材贸易平台。三是加强文旅“顶层设计”,推动中医药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我市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加强文旅顶层制度设计,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园区、示范基地、精品线路等。结合项目孵化发展壮大康养基地。立足我市山地旅游、森林旅游等特色,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护理、康养旅游、老龄教育、医美等业态在基地集中呈现。拓展中医医疗机构医养康养、健康产品研发、养生文化推广等服务内容,集中打造泸州知名养老品牌、建立若干个标杆养老项目,加快推动中医药康养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  陈功政     

《关于进一步统筹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建议:一是编制《我市医药健康产品名录》。每两年对我市已有医药健康产品进行梳理,分类编制《我市医药健康产品名录》,详细列举产品型号、标准、使用范围、价格等基本情况,并由市级权威媒体对《名录》进行公开广泛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为社会各界使用、消费提供帮助。同时,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定期召开院企交流会,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及时更新《名录》,达到资源信息互补,切实统筹好医疗卫生资源。二是推广中药材生产研发技术。在我市建设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加工一体化基地,建立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开发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研发符合中药特点的粘膜给药等制剂技术,推广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在中医药优势治疗领域,推动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及应用,特别是有泸州本地道地药材的配方,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产品,提高中医药医疗机构制剂水平,创制具有资源特色和疗效优势的新品种。三是切实提升产品质量。对于我市药品和耗材生产企业,严格执行生产质量控制标准,具备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的生产场所和设备等必要条件。同时加强监管和检测机构的建设和投入,实施全面监管制度,在生产、销售、配送、使用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协助本地生产企业开展质量检测,确保医疗药品质量过关,安全可靠。

版权所有:泸州市政协委员会 蜀ICP备17002731号-1
泸州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信访举报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南光路225号(泸州市政协)
联系电话(举报电话):0830-2584438    举报邮箱: 565357031@qq.com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