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去年以来,泸州市纳溪区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坚持把“有事来协商”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路径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注重巩固提升,积极探索创新,着力打造新时代纳溪政协“有事来协商”升级版,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一、强化“三个重点”,全覆盖推动协商平台升级。在全区13个镇(街道)、156个村(社区)打造协商议事室的基础上,点面结合推动提档升级。一是标准化提升协商阵地。严格按照“六有”标准、“六图上墙”完善协商议事室功能布局,做到规范统一、兼具特色。按照一室多用、节约集约原则,“三位一体”推进协商议事室、委员读书室、委员联络站建设,并试点打造中共、经济、党派、无党派、农业界别5个委员工作室,实现阵地功能“四合一”。二是立体化构建协商矩阵。支持基层因地制宜打造“院坝协商”“广场协商”“网络协商”,提高协商灵活度,扩大协商参与面。按照“协商+委员会客厅”“协商+乡贤文化馆”等形式,集中力量分类打造塘口村等12个示范点,持续推进协商阵地进景区、进园区、进企业,建立起示范引领、点面结合、梯次发展的协商平台矩阵。三是规范化建设协商队伍。建立“协商智库”队伍,重点吸纳政协委员、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企业代表、行业专家、乡贤学者6类对象,增强协商靶向性和含金量。建立“协商特派员”队伍,由镇村委员干部担任,把好协商全过程质量关。建立“典型召集人”队伍,对协商能力强、参政热情高的召集人进行重点培训,增强引领带动能力,培养协商“金牌主持人”12名。
二、聚焦“三大领域”,全方位推动协商内容升级。探索建立“党政交题‘领’、聚焦问题‘察’、委员荐题‘答’、群众出题‘做’”工作机制,深入落实“有事来协商”“十议”内容,广泛推行实施提、审、汇、议、督、示、档“七步工作法”,有效提高协商针对性。一是紧扣党政重点主动协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围绕党政中心大局找准协商着力方向。与宜宾南溪区、江安县签订“同心共建·互融共兴”交流合作协议,搭建“有事来协商”联动平台,围绕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等课题开展跨区域协商活动,促成纳溪大渡口镇与江安怡乐镇合作共建万亩种业基地和千亩果蔬基地。二是紧贴民生焦点下沉协商。发挥委员下沉联系作用,走访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依托协商平台助推妥善解决。关于城南区域交通网络专题协商,助推与江阳区交界农村公路拓宽硬化项目建设;关于天仙镇公交线路专题协商,改变了当地6个村不通公交历史,让2万多村民受益。三是紧盯治理难点靠前协商。发挥政协位置超脱、智力密集的优势,用好乡贤干部、法律专家等协商智库资源,通过小微协商积极化解基层治理中的“疑难杂症”。针对农村好“面子”轻“里子”的现象,新乐镇大河村组织家风建设专题协商,积极培育社会文明新风,推动“自治+德治”相融合,有效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三、健全“三项制度”,全链条推动协商成效升级。鲜明结果导向,务求协商实效,确保协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一是健全目标考核制度。成功争取将“有事来协商”工作情况、办理落实情况纳入镇街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每季度召开全区“有事来协商”观摩交流会,组织“协商案例大评选”活动,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有效传导工作压力。二是健全评估督查制度。建立协商成果评估评价和督查落实两项机制,对议事成效、协商成果进行常态化监督,坚决杜绝“一商了之”,推动工作重心从“协商了什么”到“解决了什么”转变,打通了协商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健全评先评优制度。把参加“有事来协商”活动情况纳入委员履职考评内容,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每年对协商成效明显、群众认可度高的协商议事室、召集人、协商案例进行表扬,真正让协商落到实处、见到实效。